人类天生具有数学思维,只是有人善用有人不善用,这与他是否拥有数学知识或者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无关。
我喜欢思考一些看似不着边际或者不是问题的问题,常常被一些大家习以为常的现象所困惑。比如,地球上不同肤色的人类,孕育生命的时间大致相同,但在出生以后,即使生活在同样的自然环境中,他们的人生寿命却各不相同,长寿和短寿者的生命有的相差很多,几年甚至几十年。原因是什么?再比如,在自然条件下,植物的生长为何遵循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规律不变?等等。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种种现象,其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神秘机制,使得宇宙万物能够井然有序的在各自的轨道上存在和发展,千万年不变!
著名学者陈嘉映写的一本书《哲学 科学 常识》,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探讨,解开了我心中的一些疑问。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学术观点对我研究用数学方法裁判诉讼案件这一课题尤为重要,好似给我注入了强心剂,促使我更加坚定了信心。
我的研究成果——用于辅助法官裁判刑民案件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模型,于2015年8月向国家专利局提出专利保护申请,同年8月受理后,于2016年7月27日在中国专利报上公布。经过专利局和法院的一系列审理程序,最终,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以该申请方案不属于当时我国专利法保护的对象为由,于2022年7月驳回了我的请求。这时,我才发现,我国的专利法尚未对社会科学领域的发明创造作出明确规定,对于执法部门来说,法无授权不可为。经过一段时间考虑,我想,法律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类前进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在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同时,法律也会进步和完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会在不断创新的科学技术面前逐步提高,不属于当下专利法保护的对象,不等于它不受今后的专利法保护。例如,牛顿的万有引力概念是在经过了大约一百年才被物理学接受下来。于是,我产生了写这本小书的想法,重点记录我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把我在研究该专利申请方案的过程中,对哲学、科学、宇宙的新认识略作陈述,是对是错,留作他人评说。
按计划,这本小书分为四章。第一章哲学与科学,从对哲学的认识出发,用科学的态度和数学思维,认识哲学与科学的联系和区别,探索哲学、科学、数学各自的特征及其对人们认识世界所发挥的作用;第二章探索宇宙背后的机制,以数学为视角,通过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认识,由小到大,由近及远,再对人类置身其中的宇宙大胆猜想;第三章司法函数,详细介绍一下,我是怎样在多年的司法实践中,通过接触诉讼案件这一社会现象,从中发现法律行为和法律后果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法律条文在法律事实与裁判结果之间的具体作用,并根据数学(函数)原理,发明出用于裁判诉讼案件的数学方法的过程;第四章立足当下,展望未来。通过司法函数在审判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普及推广后的社会效果,唤醒人们对日常行为须遵循数学规律的认识,展望人类社会生活数学化后的未来。
由衷地感谢陈嘉映先生写了一部好书,对我的研究起到了催化作用。我的同事、好友及家人也给予了我一定的鼓励和支持。在这本书的初稿完成后,我又征求了部分老同学和同行的意见,他们分别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或建议,有的还亲自对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在此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