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出版物
    • 期刊
    • 图书
  • 搜索
  • 指南
    • 编辑政策
    • 作者指南
    • 版权协议
    • 审稿人指南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简体
  • 繁體
  • En

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护坡理论与设计

关于本书

前言

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水利水电工程作为支撑国家水资源安全与能源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建设规模与生态影响范围持续扩大。当前,国际社会已普遍认识到传统硬质护坡技术在保障工程安全的同时,对边坡生态系统造成的结构性破坏——从莱茵河“近自然治理”到长江大保护,生态护坡技术已成为全球水利行业破解 “工程安全”与“生态保护” 矛盾的核心路径。我国作为世界上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规模最大的国家,据水利部公开资料显示,全国已建各类水库近10万座,形成的水利边坡总长度超过120万公里,其中因工程扰动需进行生态修复的区域占相当比例,生态护坡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已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抓手。

生态护坡技术的发展历经了从“工程安全优先”到“生态-工程协同”的理念革新。20世纪70年代,德国率先提出“近自然河道”理论,奠定了生态护坡的理论基础;90年代,日本开发的植被混凝土技术推动了工程材料与生态功能的结合;21世纪以来,欧美国家将生态护坡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景观营造相融合,形成多目标协同的技术体系。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展系统性研究,在消落带治理、黄土高原生态修复等领域形成特色技术,但在高海拔、强冲刷、冻土等特殊环境下,仍面临技术体系不完善、生态 - 工程量化耦合模型缺失等挑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水利工程的生态化转型,更对流域生态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当前生态护坡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应用中仍面临多重挑战:在高海拔、强冲刷、冻土等特殊环境下,现有技术的适应性不足,尚未形成成熟的解决方案;生态功能与工程安全的量化耦合机制缺乏系统性研究,设计过程中多依赖经验判断,难以实现精准调控;长期监测体系的不完善,导致技术效果的动态评估与优化缺乏数据支撑。这些问题制约了生态护坡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持续发展,亟需从理论、技术到工程实践层面开展系统性研究。

本专著以水利水电工程边坡的特殊环境需求为导向,致力于构建“理论-技术-工程”三位一体的生态护坡体系:在理论层面,整合生态学、工程力学与生态水文学的交叉理论,揭示边坡生态系统演替与工程结构的互作机制;在技术层面,研发适用于不同地质、水文条件的材料体系与设计方法;在工程层面,通过三峡、南水北调等典型案例的全周期分析,形成可推广的技术范式。研究成果将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护坡技术规范》的制修订提供科学依据,推动行业从“被动生态修复”向“主动生态设计”转变,对实现“双碳”目标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最新一期
未查询到任何数据!

投稿邮箱:

xgyhcbs@163.com

jzrmcbs@163.com


香港渊虹出版社有限公司——九州人民出版社

香港渊虹出版社有限公司:
是一家在香港注册成立的出版机构。香港作为国际知名的商业和文化中心,拥有成熟的出版市场和完善的法律体系,为出版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渊虹出版社在这样的背景下,致力于在出版领域开展业务,涉及图书、期刊等多种出版物的策划、编辑、印刷和发行等环节。
九州人民出版社:
是在香港注册的一家综合性出版机构,虽然注册地位于香港,但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同时积极引进并推广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该出版社以高质量、高品位的出版物为特色,旨在为读者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选择,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站内导航

  • 主页
  • 搜索
  • 联系我们

推荐期刊

  • 《教研导刊》
  • 《社会发展与科技创新》

重要检索链接

  • 谷歌学术
  • 中国知网
  • DOI
  •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 ISSN
  • 中国国家图书馆
  • 香港中央图书馆
  • 国家工程技术数字图书馆
Copyright © 2024-2025 石家庄渊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码:冀ICP备2024097098号